病句辨析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种言语理解题型,考查方法是给出四个句子,从中选出有病句或没有病句的一项。
常用的病句辨析方法是主干法,就是将一个句子的定语、状语、补语全部去掉之后,观察剩下的主谓宾是否存在问题。
那么,什么是定语、状语、补语,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呢?
举例而言:他看书。这句话中的“他”是动作的行为者,为主语;“看”是动作,是谓语;“书”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
也就是说,在一句话中,主语是“谁”,谓语是“做什么”,宾语并不是“怎么做”,而是“以什么为对象”做。
现在,我们加入定语:年幼的他看大书。“年幼”是用来形容“他”的,“大”是用来形容“书”的,可知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制主语和宾语,什么样的“谁”和什么样的“对象”。
现在,我们再加入状语:三天以来,年幼的他认真地看大书。“三天以来”是对全句时间的限制,“认真”就是用来形容“看”的。可知,状语有两种用法,一是句前的修饰,二是对谓语的修饰和限制。
最后,我们对这个例子调整后,加入补语:年幼的他认真地看了三天的大书。“看了三天”中“了三天”是对看的时间长度的限制,是对谓语的补充和说明。
综上所述,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如果主干出了问题,句子肯定有问题。但这一主干中,宾语可能并不会出现,如:“他走了。”他是主语,走是谓语,并没有宾语,是否应该有宾语要根据谓语来判断。但主语和谓语是肯定会有的,有的句子因为在文字的中间,可能会承前省略主语,如“我放下了盆,拿起了抹布。”中“拿起了抹布”就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但如果单独拎出“拿起了抹布”,就是缺乏主语,犯了成分不全的错误。
Home page title
言语理解分析之病句小技巧(1)
三招帮你快速攻克行测数字推理题
数字推理虽然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这门考试每次只有5道或10道,但这几道题目在整张试卷中占据的位置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从时间上来考虑,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平均做每道题的时间(包括图卡)在50秒左右,时间是非常紧张的。
例如北京公务员考试无论面向应届生还是社招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年都有10道数字推理,如果能在数字推理的每道题目上节省半分钟,那么整个考试就可以节省出5分钟,5分钟对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时间了。其次,从心理上来考虑,如果能在数字推理上一马平川,又对又快的顺利解决掉数字推理,那么考生在做后面的题目时,心理上是会放松的,而且答题也会越来越自信;相反,如果在数字推理上卡住了,有题目没做出来,那么在后边的答题中肯定会惦记着前面的题目,从而导致考试的紧张情绪,自己的信心也会被削减,甚至由于分神导致一些低级的失误,例如漏答题,图错卡等等。因此,数字推理不论从应考的战术,还是应考的战略上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结合近几年国考和北京的真题,介绍考场上快速攻克数字推理题目的“三招”:
第一招:看走向。拿到题目以后,用2秒钟迅速判断数列中各项的走向,例如: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还是有起有落。通过判断走向,找出该题的突破口。例如下面这道北京市面向2007应届生行测的真题:14 ,6 ,2 ,0 ,( )
A.-2 B. -1 C. 0 D. 1 。我们看到,题目中的一直的四个数字是越来越小的,也就是走向是递减的,是一致的。对于这类走向一致的数列,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从相邻两项的差或比例入手,很明显,这道题目不能从比例入手(因为14/6不是整数),那么,我们就作差,相邻两项的差为8,4,2成等比数列,因此,0减去所求项应等于1,故所求项等于-1,故选B。 利用数列的走向,可以迅速判断出应该采取的方法,所以,走向就是旗帜,走向就是解题的命脉。
第二招,利用特殊数字。一些数字推理题目中出现的数距离一些特殊的数字非常近,这里所指的特殊数字包括平方数,立方数,因此当出现某个整数的平方或者立方周围的数字时,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殊数字入手,进而找出原数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道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真题:0 ,9 ,26 ,65 ,124 ,( ) A. 165 B. 193 C. 217 D. 239
当我们看到26,65,124时,应该自然的本能的联想到27,64,125,因为27,64和125都是整数的方次,27是3的立方,64是4的立方也是8的平方也是2的6次方,125是5的立方,很明显,我们应该把64看作4的立方,也就是该数列每一项加1或减1以后,成为一组特殊的数字,他们是整数的立方,具体的说,就是:0+1为1的立方,9-1为2的立方,26+1为3的立方,65-1为4的立方,124+1为5的立方,因此,所求项减1应等于6的立方,故所求项为217,因此该题选C。从这道题目,我们看到要在考场上做到“作对作快”,必须在备考时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具体到数字推理部分,就是要在考前将1到20的平方: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1到10的立方:1,8,27,64,125,216,343,512,729,1000;2的1次方到10次方:2,4,8,16,32,64,128,256,512,1024;5的1次方到5次方:5,25,125,625,3125背熟,当数字推理中出现以上这些数字周围的数字时,要联想到这些特殊的数,从而找出规律,例如,看到217就要想到216。
第三招,“九九乘法口诀”。九九乘法口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们的国粹,作为选拔为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当然要求应试者对我们的国粹有深刻的认识。当在做数字推理题目时,依次读已知的数的时候,应时刻想着乘法口诀,看看题目中的已给的数字是否在乘法口诀有关系,因为九九乘法口诀中所涉及的不仅是简单的乘法口诀,其中蕴涵着大量100以内整数的有关整除的信息,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仅仅利用九九乘法口诀就找出已给数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道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B类行测考试的真题:1 ,1 ,8 ,16 ,7 ,21, 4 ,16 ,2 ,( ) A. 10 B. 20 C. 30 D. 40 ,当我们看到8,16,7,21,4,16时,如果能意识到它们在九九乘法口诀中的地位,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解这道题的突破口了:1/1=1,16/8=2,21/7=3,16/4=4,因此所求项除以2应等于5,故所求项为10,故选A。因此,在做数字推理题时,应该一边读题,一边考虑这些已知的数是否在乘法口诀中出现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上介绍的“三招”是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使用的,理解掌握了以后,就能够快速解决数字推理的题目,达到“作对作快”的目的。
巧算速算60秒内搞定数算题
有过行测实战经验的朋友们都知道,数算题的难点不在解不出,而在难以在参考用时内解出,(数算参考用时20分钟,20题),以致许多朋友初次参加行测往往失误在数算用时太多,甚至因而导制考试失败。但同时,数算也是主要的拉分项目,选则放弃数算的朋友也往往难以取得高分,加重了申论考试的压力。
笔者分析近五年之国考数算真题,发现几无一题不能在60秒内将正解锁定。惊呀之余,以为天之所赐,诚惶诚恐,不敢专居一人所有。今以之分享,唯愿众考生如心所愿!
先发2题,请共同探讨,同时望众位朋友有类似心得,一同分享!
1. 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20个,可以提前1天完成。工作4天后,由于技术改进,每天可多加工5个,结果提前3天完成,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A 300 B 280 C 360 D 270
[解析]:这批零件数应能被20整除,并且减80能被25整除,答案只有B符合。
用时30秒
2. 某团体从甲地到乙地,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团体中一部分人乘车先行,余下的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到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先步行的那部分人,全部人员同时到达。已知步行速度为8千米/小时,汽车速度为40千米/小时。问使团体全部成员同时到达乙地需要多少时间?
A、5.5 小时 B、 5 小时 C、4.5小时 D、4 小时
[解析]从给出条件可以看出:两班人员走走停停,如要计算,虽然可能,但绝对不可行(理由如前所述);但可看出汽车一直在走,未曾停留,所以只要计算出汽车总用时即为所求。
再看汽车往返来回,恰为甲乙丙地距离的2倍,得总用时:100*2/40=5小时,答案为B
用时50秒
3. 某工作组有12名外国人,其中6人会说英语,5人会说法语,5人会说西班牙语;有3人即会说英又会说法,有2人既会说法又会说西;有2人既会说西又会说英;有1人这三种语言都会说.则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比一种语言都不会说的人多:
A 1 B 2 C 3 D 5
[解析]用文氏定理速算:
首先,至少会说一种话的人有:6+5+5-3-2-2+1=10人
一种语言都不会的为12-10=2人
至少会说两种语言的人有:3+2+2-2*1=5人
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为:10-5=5人
答案为5-2=3 选C
用时60秒
4. 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
A.8500棵 B.12500棵 C.12596棵 D.13000棵
[解析]用4:5的比例关系巧解
(X+2754-4)/(X-396-4)=5/4
X=2750*4+400*5=11000+2000=13000
选D
用时60秒
5.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提速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走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240 B、270 C、250 D、300
[解析]先由S/V-5S/6V=S/6V=1可知S能被6整除,
再由(S-120)/V-4=(S-120)/5V=2/3可知V能被3整除,即S能被18整除
答案只有B270成立
用时55秒
行测之数学运算比例问题
比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中的必考题型,也是数学运算中最重要的题型,河南公务员考试网整理了比例问题解题方法与技巧,以供考生参考:
解决好比例问题,关键要从两点入手:第一,“和谁比”;第二,“增加或下降多少”。
【例1】 b比a增加了20%,则b是a的多少? a又是b的多少呢?
【解析】可根据方程的思想列式得 a×(1+20%)=b,所以b是a的1.2倍。
A/b=1/1.2=5/6,所以a 是b的5/6。
【例2】 养鱼塘里养了一批鱼,第一次捕上来200尾,做好标记后放回鱼塘,数日后再捕上100尾,发现有标记的鱼为5尾,问鱼塘里大约有多少尾鱼?
A.200 B.4000 C.5000 D.6000
解析:方程法:可设鱼塘有X尾鱼,则可列方程,100/5=X/200,解得X=4000,选择B。
【例3】 2001年,某公司所销售的计算机台数比上一年度上升了20%,而每台的价格比上一年度下降了20%。如果2001年该公司的计算机销售额为3000万元,那么2000年的计算机销售额大约是多少?
A.2900万元 B.3000万元 C.3100万元 D.3300万元
【解析】方程法:可设2000年时,销售的计算机台数为X,每台的价格为Y,显然由题意可知,2001年的计算机的销售额=X(1+20%)Y(1-20%),也即3000万=0.96XY,显然XY≈3100。答案为C。
特殊方法:对一商品价格而言,如果上涨X后又下降X,求此时的商品价格原价的多少?或者下降X再上涨X,求此时的商品价格原价的多少?只要上涨和下降的百分比相同,我们就可运用简化公式,1-X 。但如果上涨或下降的百分比不相同时则不可运用简化公式,需要一步一步来。对于此题而言,计算机台数比上一年度上升了20%,每台的价格比上一年度下降了20%,因为销售额=销售台数×每台销售价格,所以根据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可以看作是销售额上涨了20%又下降了20%,因而2001年是2000年的1-(20%) =0.96,2001年的销售额为3000万,则2000年销售额为3000÷0.96≈3100。
【例4】 生产出来的一批衬衫中大号和小号各占一半。其中25%是白色的,75%是蓝色的。如果这批衬衫总共有100件,其中大号白色衬衫有10件,问小号蓝色衬衫有多少件?
A.15 B.25 C.35 D.40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容斥关系(本书后面会有专题讲解)的比例问题。
根据已知 大号白=10件,因为大号共50件,所以,大号蓝=40件;
大号蓝=40件,因为蓝色共75件,所以,小号蓝=35件;
此题可以用另一思路进行解析(多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解题能力)
大号白=10件,因为白色共25件,所以,小号白=15件;
小号白=15件,因为小号共50件,所以,小号蓝=35件;
所以,答案为C。
【例5】 某企业发奖金是根据利润提成的,利润低于或等于10万元时可提成10%;低于或等于20万元时,高于10万元的部分按7.5%提成;高于20万元时,高于20万元的部分按5%提成。当利润为40万元时,应发放奖金多少万元?
A.2 B.2.75 C.3 D.4.5
【解析】这是一个种需要读懂内容的题型。根据要求进行列式即可。
奖金应为 10×10%+(20-10)×7.5%+(40-20)×5%=2.75
所以,答案为B。
专家谈数量关系之两集合问题的通解公式
【国2006一类-42】现有50名学生都做物理、化学实验,如果物理实验做正确的有40人,化学实验做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A.27人 B.25人 C.19人 D.10人
上题就是数学运算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的“两集合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单,使用容斥原理或者简单画图便可解决。但使用容斥原理对思维要求比较高,而画图浪费时间比较多。鉴于此类问题一般都按照类似的模式来出,下面给出一个通解公式,希望对大家解题能有帮助:
“满足条件一的个数”+“满足条件二的个数”-“两者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者都不满足的个数”
例如上题,代入公式就应该是:40+31-x=50-4,得到x=25。
我们再看看其它题目:
【国2004A-46】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为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有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多少
A.22 B.18 C.28 D.26
代入公式:26+24-x=32-4,得到x=22
练习:
【国2004B-46】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为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及格的有22人,那么两次考试都没有及格的人数是多少
A.10 B.4 C.6 D.8
【山东2004-14】某班有50名学生,在第一次测验中有26人得满分,在第二次测验中有21人得满分。如果两次测验中都没有得满分的学生有17人,那么两次测验中都获得满分的人数是多少?
A.13人 B.14人 C.17人 D.20人
【广东2005下-8】有62名学生,会击剑的有11人,会游泳的有56人,两种都不会用的有4人,问两种都会的学生有多少人?
A.1人 B.5人 C.7人 D. 9人
【广东2006上-11】一个俱乐部,会下象棋的有69人,会下围棋的有58人,两种棋都不会下的有12人,两种棋都会下的有30人,问这个俱乐部一共有多少人?
A.109人 B.115人 C.127人 D.139人
【北京社招2007-18】电视台向100人调查昨天收看电视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问,两个频道都没有看过的有多少人?
A.4 B.15 C.17 D.28
【山东2003-12】一个停车场有50辆汽车,其中红色轿车35辆,夏利轿车28辆,有8辆既不是红色轿车又不是夏利轿车,问停车场有红色夏利轿车多少辆?
A.14 B.21 C.15 D.22
【国2004B-46】B【解析】26+24-22=32-x=>x=4
【山东2004-14】B【解析】26+21-x=50-17=>x=14
【广东2005下-8】D【解析】11+56-x=62-4=>x=9
【广东2006上-11】A【解析】69+58-30=x-12=>x=109
【北京社招2007-18】B【解析】62+34-11=100-x=>x=15
【山东2003-12】B【解析】35+28-x=50-8=>x=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