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事业单位 辅导资料 模拟试题 事业单位考试公文写作练习疑点解答34

事业单位考试公文写作练习疑点解答34

  • PDF

  155、草拟公文如何使用语做到庄重平实?

  【解答】 公文用语是非常讲究庄重、平实的,这是它与文学写作用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区别。公文用语所以特别强调庄重、平实,是由公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为公文是党和国家用以传递策令、指挥工作、沟通信息、完成公务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实用性,所以要求它的用语在准确、简明的前提下,务求庄重、平实。

  “庄重”即庄严郑重,它是党和国家处理公务应有的严正立场和严肃庄重态度在公文中的体现。看看《毛泽东选集》中那一篇篇“声明”、“布告”和“公告”,特别是1949年4月21日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1949年10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使我们常常感到它那庄严郑重的气势,而这显然是文学用语无法相比的。“平实”即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语言相互无华,表彰真真切切,既不能是“雾里看花”,也不能是“水中望月”,对描绘性的文学语言与浮华的词藻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公文用语怎样才能做到庄重、平实呢?

  (一)使用书面语言。

  要使用书面语言,少用或不用口语、俗语。书面语言是指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它区别于口语。文字记录语,逐渐形成比口语精确、严密的书面语,又称“笔语”、“文字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称。书面语本身即具有庄重的风格,口语恰恰不具备这一点。比如:“母亲”一词有很多称谓,包括“母”、“母亲”、“妈妈”、“娘”、“娘娘”等;“妻子”一词包括“妻”、“妻子”、“媳妇”、“娘们儿”、“婆姨”、“夫人”、“太太”、“屋里”、“内人”等;“死亡”一词包括“死”、“死亡”、“牺牲”、“逝世”、“断气”、“见阎王”、“上西天”、“上路”、“一命归西”、“呜呼哀哉”、“命归黄泉”、“咽了气”等。像上面这些词语,公文中可选用的是非常狭窄的,只能是“母”、“母亲”、“妻”、“妻子”、“夫人”、“死亡”等,假若选用其他那些语词,由于它们是口语、俗语,就违背了公文用语的基本风格,有失庄重,甚至显得有些俗气。

  

  (二)使用标准语言。

  要使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不使用大多数人无法弄懂的方言土语及含义模糊不清的社会流行语。如北方方言的“脑壳”(头),粤地方言的“马蹄”(荸荠)、“番枧”(肥皂),湘地方言的“里手”(内行);还有通行于某一个地区的土语,如东北的“老屯”、“忽悠”、“头晌”、“一摸黑”;天津的“小玩闹”、“爷们”、“大铜壶”、“二百五”、“混混”、“楞子”、“吃二磨”;山东的“小力把”、“丫”;河北的“伙计”;广东的“打的”;以及近些年流行的一些若明若暗、半文半白、含义模糊的“大腕”、“大蔓”、“酷”(她好酷啊)、“族”(工薪族、大款族、玩犬族、银发族、玩股族)、“炒”(炒鱿鱼、炒房产、炒股票)、“打”(打工仔、打工妹)等,都不应引入公文。因为它妨碍公文信息的准确交流,容易引起误解错用,同时也有损于公文的庄重性。

  

  (三)避“虚”就“实”,切忌滥用文学语言。

  一篇公文在写某石油公司的一位领导同志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时,这样写到:“渤海湾的每座钻井台上都留记着他的脚印,他的胸中装着整个波涛奔腾的渤海湾”。另一篇公文在写某一位人物的高尚品格时说:“他的风格之高高过喜马拉雅山,他的精神之美,美过富春江。”还有一篇反映公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简报,在谈到事故发生当时的情形时写到,“……大客车翻下公路边的大沟内,如坠万丈深渊……车内乘客鬼哭狼嚎滚作一团。”这些都是由于把文学用语引进公文中来,故使所表达的内容显得有些虚华欠实,读后不免给人一种虚夸的感觉。

  

  (四)语言实在,言之有物。

  介绍事物提出要求,凡可以用具体标准表达的尽量不使用“猴皮筋”式的语言,以使用语实实在在,具有可接受性。比如,前几年,我们常听到因工作需要公费用餐要坚持“四个菜、一个汤”的标准。这个提法实际上很缺乏可操作性。“四个菜”是什么菜?是“四素”、“四荤”还是“四鲜”?“一个汤”是什么汤?是“清汤”、“番茄汤”还是“燕窝汤”?由于提法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高可低,所以到后来被少数“嘴馋”的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为“四个盆,一个缸”。事实证明,公文在表述事物,特别是提出一个政策主张时,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语言朴素、实实在在、避“虚”就“实”,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五)少用“特大调”。

  什么是“特大调”?即公文中一些过分修饰的词语,它有损于公文的庄重与平实的风格。具体地说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由“特”字而引起的“特大调”,如公文中常见的“特大盗窃案”、“特大贪污案”、“特大受贿案”、“特大杀人案”、“特大文艺晚会”、“特大交通肇事”等。什么是“特大”?至少在《辞海》中查不到。由于它缺乏明确的界限,内容往往相差很大,像个“猴皮筋”,在哪都能套得上,所以用在公文中,显得不够实际。二是由“最”字引起的“特大调”,如“最著名的……”、“这本书在全国最有影响”、“这是一种最有特效的解决办法”等。“最”字表示某种属性超过同类的人或事物,把这样的一个字用在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一种办法、一项措施上显然有些过分。正确的作法应当是实事求是,不采用高耸入云、耸人听闻的手法,该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不是非用不可的修饰词尽量不用。

  

  (六)不要“学生腔”。

  由于过多的渲染和不必要的抒情,致使公文失去了朴实、庄重,一般称这样的病态为“学生腔”。如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分配到企业担任秘书不久,在写厂全年总结的开头时,这样写道:“‘嘀嗒’、‘嘀嗒’!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间在转瞬间消失了。这一年中,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厂面向辽阔奔腾的大渤海,背靠日夜火车如梭的京山铁路大动脉,紧把着首都、天津的大门口……”这是典型的“学生腔”,充满文学味道,用语又欠朴实。按拟稿者的本意,也许是想使公文语言华丽多姿、词汇丰富一些,或者偏爱“文学韵味”,而这恰恰违背了公文写作注重实用的原则。话要实实在在,任何一点浮华之词都是应当力求避免的。

提交评论


安全码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