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三支一扶 辅导资料 申论资料 【热点解读】包容性增长

【热点解读】包容性增长

  • PDF

【大公解读】当前中国经济由过度追求GDP增长向寻求财富均衡分享的转型过程,就必须实现由“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转移。“包容性增长”有望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指导思想及“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对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将产生广泛影响。
  最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词语——“包容性增长”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源于9月中旬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依笔者之见,“包容性增长”有望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指导思想及“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对未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突出影响。

  事实上,“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亚洲发展银行提出的。按照亚行的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它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观察,包容性增长与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等理念彼此相容。

  当前,中国之所以会特别关注或强调“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是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群体差距在内的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分享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国按基尼系数指标显示的贫富差距仍在扩大。这种发展与分享的不平衡性,是“不包容性增长”的典型表现。

  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地方长期奉行的“GDP主义”,即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同时又把“经济增长”简化为“GDP增长”。在中国改革初期,追求GDP主义,或许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做大经济发展这块大蛋糕。但是,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分好经济发展这块大蛋糕,即如何合理和平等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从目前来看,中国仍然没有适时成功地展开由发展向分享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

  这是因为,尽管目前我们强调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性,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各种问题(如提高收入水平),加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力度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明显。由此,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恶化的风险。当然,影响当前中国发展与分享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长期信奉“GDP主义”是导致中国形成“不包容性增长”市场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仍以考核GDP增长指标为主。例如,地方政府的政绩好坏,主要看当地GDP增长的快慢而定,这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更关注GDP增长指标,并把GDP增长放在它们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从而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地寻找促进GDP增长的各种“灵丹妙药”。

  但问题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的GDP增长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不少地方政府只关注GDP增长的生产效率指标,却不关心GDP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指标。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挖一条沟能增加GDP,再填上它又能增加GDP,尽管这“一挖一填”能产生双倍的GDP,但却无法给社会增添新的财富。还有,片面追求GDP增长,可能会忽视社会、生态环境效率。例如,开挖一条沟,可以增加GDP,但这样的GDP计算却无法反映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尽管GDP指标为衡量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实力的比较提供了有效依据,但盲目追求或片面强调GDP增长指标的重要性,客观上导致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不平衡。

  由上分析可见,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由“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战略转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方式,即去“GDP主义”化,使地方政府在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更多、更好地关注如何让百姓均衡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如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在当前中国经济由过度追求GDP增长向寻求财富均衡分享的转型过程中,“包容性增长”的倡导与提出,突出了发展与分享的公平与平等,这将对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广泛影响。(邓聿文)

提交评论


安全码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