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事业单位 辅导资料 申论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热点:北京小学入学压力从何而来?

事业单位考试热点:北京小学入学压力从何而来?

  • PDF

   28日,北京市教委公布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办法。幼升小及小升初人数继续呈增长趋势,本市今年小学入学人数比去年增加26421人,初中入学人数比去年增加5716人。为应对入学高峰,本市将对未来3至5年即将入小学的儿童进行信息采集,这是继海淀、朝阳等区县之后,信息采集工作全市联网。其中,西城区小学入学压力非常大,仅户籍适龄儿童数量就达到9000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增幅高达50%。(北京晨报4月29日)

  面对“入学高峰”,政府部门提出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的应对措施,补上了此前教育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这一课。北京的“入学高峰”貌似突然,可进一步分析北京初中、小学近年来的入学情况却发现,对于中小学生源的变化,政府部门其实缺乏长远的规划,以至于出现现在的“升学压力”。这是我国发展教育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教育部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1996 ~1997学年度,北京小学2780所,当年招生数156898人,初中428所,招生数160809人。到2004~2005学年度,小学的数量变为1504所,招生人数为73577,学校数量和招生数,都减少一半左右(学校数量减少46%,招生数减少53%)。

  数据显示,随着生源减少,北京教育部门采取的办法是撤并小学,从1996年到2004年间,撤并掉46%的小学校。这种撤并带来的结果是,最近几年来,升学压力陡增,2012年,北京小学只有1081所,而招生数攀升到141738人,今年则回到1996年的水平。

  为什么在当初生源减少时,不对未来生源变化进行预测,并进行长远规划呢?如果维持1996年的学校数,目前根本不会有什么升学压力,可教育部门似乎并没有想得这么长远。从教育自身和教育公平角度,当生源减少时,教育部门应趁势推进“小班化”教学——以前班额太大,生源减少则可减少班额,同时考虑到未来生源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关闭一所学校容易,但新增一所学校却很困难,另外也可把随迁子女求学纳入发展规划,城市学校空出的学位,完全可以提供给随迁子女。

  遗憾的是,教育部门并没有这样做。一方面,针对生源减少,教育部门从办学效益(主要是节省教育投入)角度,对学校实行撤并,减少办学数,并没有考虑到此后生源可能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并没有把随迁子女纳入规划范畴,宁愿学校因生源很少而关闭,也不向随迁子女开放,这种情况在2008年国务院要求各地“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求学问题后,方有所好转。

  这显示出发展教育的短视。这不但出现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领域,也出现在学前教育领域,我国学前教育资源近年来严重不足,就因10年前幼儿生源减少,我国各地教育部门趁机关闭掉大量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等公办园,而教育部门也未接手继续举办,当幼儿出生高峰到来,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夜之间呈现在教育部门眼前。大家都为“入园难入园贵”而焦虑。

  一种观点是,地方教育部门很难预测生源的变化,尤其是随迁子女的变化,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北京为例,今年西城区小学入学压力非常大,仅户籍适龄儿童数量就达到9000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增幅高达50%,难道该区对户籍人口的出生情况都不掌握吗?至少6年前政府部门就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做准备了。至于随迁子女的变化,这也完全可通过追踪随迁人员的变化,加强社区管理,加以掌握。此外,在进行规划时,如能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将民意纳入决策程序,那么,学校的撤并也不会那么随意。而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各方的意见会得到尊重,信息也就更加全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办教育不能只看眼前,当年生源增加,就救急增设学校,生源减少就想着让学校关门。对于教育发展,教育部门要以对受教育者负责的态度,以民主管理方式做好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避免“突如其来”的入学高峰、升学压力。北京对未来3至5年即将入小学的儿童进行信息采集,迈出了一步,但这还不够,只有将随迁子女求学也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结合生源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布局学校,才能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求学需求,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所在,不但北京教育部门应该如此,其他地方的政府也应该有这一意识和行动。

提交评论


安全码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