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事业单位考试-天津福利处考试申论试题
1、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福利国家福利模式的种种弊端,使得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模式被世界许多国家选择和实施,我国也不例外。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今天作客中国访谈进行了现场解读。
谈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窦玉沛表示,概括的说,一是以居家为基础,二是以社区为依托,三是以机构为补充。
为什么以居家为基础?大家知道家庭养老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优良传统,家庭养老最具亲情。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就不用去福利机构购买床位,它有一系列的优势,同时家庭成员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是我们法律的规定。老年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作为赡养人要对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料,同时要照顾老年人的其他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强调继续以家庭为基础。
二是以社区为依托,就是考虑到家庭功能养老的弱化,特别是空巢老人和单身老人,要依靠社区为家庭提供扶助,社区靠近老年人的身边,社区就有了一个地缘的优势。我们正在致力于在社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比如说上门服务、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
三是以机构为补充,就是考虑到还有一些病患老人、高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需要到机构中入住,由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还有一部分健康老人,有支付能力,他愿意到机构养老。我们要通过政府建和发动社会力量建的机制进一步扩大机构中的养老床位。通过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结合,来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针对有网友问现在不要小孩的人比较多,将来老了以后怎么办?窦玉沛说,现在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有些人不要小孩,即使有小孩的,现在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叫“421”的家庭结构。就是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加一个小孩这样一个倒金字塔,这样未来家庭养老的负担是非常大的。
第二种是有子女,但是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职业的转换迁徙的速度加快,很多子女出国留学、经商,在国内也是跨地区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巢家庭虽然我们没有做过专门调查,但是保守的估计可能达到40%左右。对一些社区的抽样调查,有的空巢家庭达到了70%以上。
第三种情况就是网友讲到的,就是生育观念变化后没有子女。对现在没有子女的我们叫孤寡老人,其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的我们叫做三无老人。从建国以来对三无老人一直由政府供养,国家办的福利机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这些三无老人、三无残疾人和孤儿的基本生活,我们今天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面向未来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窦玉沛同时表示,如果从广义的福利来讲,我们的教育、卫生、住房,政府所提供的福利是巨大的。另外还有单位福利、工会方面提供的福利,这些福利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国家没有把它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总体的制度安排。
他说,我们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是因为数量比较大,再一个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来讲,比如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还是关系到全民的利益。现在的年轻人你有父母,将来我们自己也面临一个养老的问题,我觉得关注这个问题,涉及到改善民生,是关系全社会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
2、“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李学举话锋一转,欣慰地说,我国的社会救助网络已经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全国社会救助对象年均超过1.5亿人次。其中,城市低保对象2300多万人,农村低保对象4534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70多万人,年均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30多万人次,每年救助受灾群众约8000万人次,城乡每年约1500万人次得到医疗救助。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日臻完善,为人民群众编织了一张保障基本生活的“兜底网”。
我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说到关键处,李学举很动情:“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这么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的,这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把它解决了,百姓实现了梦想,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城市低保1994年在全国一些地方、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低保2007年之前也有很多地方开始实施。民政工作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另外,解决群众基本生活,是和社会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这是个深层次问题。改革开放前,想解决,没有实力,解决不了。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综合实力增强了,所以党提出了执政为民,能有更多的钱拿出来,用于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当然,现在补助的标准还不高,困难群众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加之实施低保制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薄弱的工作环节,但我相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的低保标准还将不断提高,实施这项制度的水平也会逐渐完善和提高。
现在,解决城乡低保所需要的资金,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财政要拿钱。目前是分级管理,中央财政每年预算出一部分钱,用于城乡低保,并且逐年提高,比如今年达到540亿;省地市县级财政也有预算用于城乡低保。从财政来讲,预算出城乡低保所需的资金,应该是雷打不动的,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救助水平的提高,低保各级投入是逐年增加的。
李学举说,他常跟民政系统的领导干部讲,我们在看到城市高楼林立时,一定要想到还有城市居民住在棚户区、农村居民住在茅草房;看到那种一掷千金的宴会,一定要想到很多困难群众还在为填饱肚子奔波;看到穿时尚服装的人群,一定要想到很多群众还是衣衫褴褛。
3、天灾人祸发生时,民政工作在发挥什么作用?李学举部长说,这个职责主要从灾害的不同时期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灾前,能够建立预防机制,比如台风预报;二是灾中,进行紧急援助,比如群众转移安置后的衣食住;三是灾后的恢复重建。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前,救济的方式,都是临时的措施;现在的救助已经建立了一种制度,比如对灾害,转移的群众每人补助多少,旱灾补助多少,恢复重建,包括遇难人员抚恤,都建立了制度,从项目上、从标准上都规范了,越来越清晰。比如,灾情来了,民政部从上到下都知道怎样启动响应,知道灾害出现了应该做什么,灾后该做什么。